企业图集

跟着小编学科学

发布时间:2024-07-14 03:42:58   作者: 乐鱼官网
信息详情

  

跟着小编学科学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空间站的建设与大质量卫星的发射需求慢慢的出现,而老一代运载火箭已不足以满足需求。为了运载这些大质量的舱段以及卫星,研制新型的大运力火箭是十分必要的。况且,老一代长征系列火箭大量使用剧毒的肼-四氧化二氮燃料,从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的角度来看,研制新型的环保运载火箭也是十分必要的。

  于是,在2001年,120吨推力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与70吨推力的YF-77液氧/液氢发动机便获得了立项。以这两款发动机作主要动力来源的长征五号,也在2006年走入了公众的视线。

  两年以后,为满足小卫星的发射需求,长征六号也在2008年上马,它的芯一级使用单台YF-100发动机,二级使用单台18吨推力的YF-115液氧/煤油发动机。

  长征五号最大的LEO(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有25吨,最小的LEO也有10吨,而长征六号的SSO(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0.5吨,LEO大约为1吨。

  为了填补长征五号和长征六号中间的空白,也为了给未来的货运飞船提供运载工具,2010年,长征七号便被提出。实际上,长征七号几乎就是长征二号的翻版——3.35米直径芯级配合2.25米直径助推级,继承了长征二号的构型,但同时又结合了新式火箭发动机,实在是创新之举。

  长征七号芯一级采用双联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四个助推级采取单发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第二级采取四台YF-115发动机。而去年长征六号的成功试射,已经宣告了这两款发动机是非常成功的产品。所以这次长征七号的成功发射,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保证的。

  长征七号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用途,是运载“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给在空间站的宇航员送给养。同时,去年的“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成功运作,今年的“远征二号”上面级以及未来可能的新的低温上面级的面世,则还可以给长征七号赋予更多的功能——它将帮助卫星走向地球同步轨道(GTO),从而让长征七号有足够的能力替代现有的一些运载火箭。

  1.众所周知,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越快,而这就可以让火箭携带更多的载荷。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只有19°,也算是非常有利的位置了。

  2.由于长征五号的芯一级直径达到了5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它无法经由陆路运输——因为过不了隧道;空路也不行——飞机没办法运输这么大直径的东西。于是,海运成为了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从天津出厂的火箭箭体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水路抵达文昌。

  3.火箭的发射方向也基本都是向东以及向南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助推级与一级火箭燃烧完毕的残骸,将落在东面与南面。而文昌的东面与南面都靠海,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火箭的残骸将直接落在海面,从根本上规避了残骸砸到人的风险。

  国外的很多航天中心也参考了这一些要素。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东面就是大西洋,纬度约28°;欧空局的库鲁航天中心,也在海边,而且其纬度更是只有4°,接近于赤道,真是让人嫉妒啊……

  在去年长征七号合练照片发布的时候,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发射架的转变——以往庞大的发射塔,被简练的发射架代替了。在去年的长征六号的发射,也采取了这样的技术,甚至做的更进一步——直接用发射车转运。

  在以往的发射准备过程中,我们的火箭从组装中心到发射塔,需要垂直转运一段路,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支撑。由于火箭很高,因此其重心也很高,在风太大的时候,转运工作就相当的危险了。这对于火箭的发射准备非常不利的。

  以往的发射塔兼职了火箭组装间,所以做成这么大。但随着火箭发射频率的增加,发射准备时间也逐渐缩短,垂直转运就能满足这一要求。而随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发射塔已经只有固定与燃料加注的职能,这样就能做的很轻,让连箭带架的转运成为了可能,由此减少了对转运环境条件的要求。当然由于发射塔实在是不能轻易废弃,而且组装厂房到发射塔的转运轨道是固定的,于是另外三个发射中心的火箭就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了。

  打一枚火箭也是一件比较烧钱的事情,不借这个机会带一点载荷简直对不起它。去年长六的发射,一下子携带了20颗卫星,全部入轨并且测控成功。而长征七号也不例外,它带了一个重量级乘客——新型载人飞船的小尺寸模型。

  我国现在使用的神舟载人飞船,已经让大家所熟知了。它借鉴了前苏联“联盟号”飞船轨道舱、返回舱以及推进舱的结构,于是也设计了三个舱室。

  而新的载人飞船,去掉了轨道舱,仅由指令舱与推进舱构成,与美国的一些飞船更为接近。

  从飞船的发展来看,轨道舱是一个多功能舱,实质上是没有空间站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航天员在轨道舱内,能够直接进行活动,也同样能进行一些实验。而且中国的神舟系列轨道舱还能在轨运营一段时间,提供更丰富的数据。特别的,在神舟七号上,轨道舱还被魔改成了气闸舱,成为了航天器/太空环境的过渡舱室。

  但随着空间站计划的提出,“天宫”系列轨道飞行器的成功运作,航天员已经能够有更加宽裕的工作与活动环境,轨道舱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而当我们去掉了轨道舱后,返回舱与推进舱能做的更大,从而能够携带更多的乘员以及更多的燃料。为今后更进一步的载人航天工作(甚至是载人登月)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